【青海记忆】有一种青海美食,叫青稞面搓鱼儿
把滑溜溜的“黑皮肤”的搓鱼儿从沸水锅中捞出,盛到盘子里。
拌上炝葱花、油泼辣子和香醋,就着洋芋丝和自制酸菜哧溜哧溜大快朵颐……
这就是很多青海人,尤其门源人钟爱的美食——青稞面搓鱼儿。
青稞面
家乡门源的主要粮食作物是青稞。
门源县常年气候清凉,温度较低,不适宜种小麦,更不能种水稻。青稞是典型的高原谷类作物,对寒冷和贫瘠适应性强耐寒性强,适宜生长在高原清凉气候。
于是,朴实而坚韧的青稞在门源县扎根生长,为祖祖辈辈、千千万万的门源人供养着口粮。
青稞,其实是我们通常说的杂粮的一种。
它的“黑皮肤”、粗糙的纹理和质地,致使磨出来的面很粗糙,颜色发暗。
小时候,我们通俗地称小麦面为白面,青稞面自然就是黑面。好像人种一样以“肤色”区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面粉。
那会儿,我们家里常年种青稞,磨青稞面,吃青稞面做的馍馍和各种面食。
偶尔吃白面面片或者白面馍馍,是难得的改善伙食。
妈妈除了干地里的活儿是一把好手,还能变戏法一般地用有限的食材给我们“变”美食吃。
为了让其貌不扬又粗糙的青稞也能好吃起来,她会把青稞面变着花样做出很多道道来:有青稞面饼子,有裹了油缠了香豆的锟锅,有青稞面“旗子”(一种小馍块),有寸寸面条,有“破布衫”、有搅团、有长面,当然还有搓鱼儿。
小时候不知道青稞面还是有营养的杂粮,只知我们种出来什么就吃什么,天经地义。
青稞面在物资匮乏的年月,吃起来并不如精细的白面面食合口味。所以小时候总盼着有吃不完的白面。
现在,这个愿望早就实现了。反而是青稞面成了紧俏品。
原来,青稞具有高蛋白质、高纤维、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糖等优点,富含B族维生素,含有18种氨基酸,还能降脂、降糖、降胆固醇……可说是高营养的健康食品。
老家门源,老乡们现在种植青稞主要是用于饲料和当成商品出售,很少磨成面粉食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青稞面却是越来越喜爱。肠胃越来越钟情小时候吃的各种饭食。原来,人的怀旧是从肠胃器官开始的。
妈妈每年都会想办法从亲戚邻居那里换回或者买回宝贵的两三袋青稞面,满足她的儿女们、弟弟妹妹们的“青稞面胃”。
老家互助的老公和婆婆也很爱吃青稞面,于是我们的餐桌上经常会出现青稞面做的汤面条。
但搓鱼儿,尤其是门源做法的长搓鱼儿却很少能吃到了。
搓鱼儿
搓鱼儿,是青海、甘肃一带的特色面食做法。将和好的面团用手掐成小份,再用手在面板上搓成圆形的长约一两寸的面条,搓出来的面条子中间圆两头尖,因外形酷似小鱼儿,下到锅里滑溜溜的,故命名搓鱼儿。
门源的搓鱼儿较之青海别的县区或甘肃的搓鱼儿,还有不同。
其他地方的搓鱼儿,是短短的“小鱼儿”,可以用青稞面做,也可以用小麦面做。
门源搓鱼儿,是长长的“鱼儿”,较之通常食用的挂面还要长,而且只用青稞面做。
做长搓鱼儿,和面时要在青稞面中加入两种重要“作料”:碱面和黄蒿籽儿粉末。
青稞面放碱面是为了让青稞面不黏糊,吃起来清爽可口,黄蒿籽儿粉末的胶凝性可以让粗糙不成型的青稞面团富有弹性和延伸性,让青稞面光滑易操作,搓出的面鱼儿更长、口感更筋道。
掺和了碱面和黄蒿籽儿粉末的青稞面团很乖顺,可以由人们从面团上撕下任意大小的面剂子。
取适量面剂子置于案板上掌心下,均匀使力前后揉搓,面剂子很快变成长长的搓鱼儿面条。
小时候,妈妈做的搓鱼儿面是我们最爱的美食之一。妈妈做面的时候,我们也很乐意帮忙。
每个人分上一块面团,各自占领面板的一角,开始学着妈妈的样子搓。当然我们只会一根一根地搓,不能像妈妈一样,一次可以搓两根。
一开始,我和妹妹会搓出奇形怪状的“鱼儿”,这些“鱼儿”有胖的有瘦的,有腰很细头很大的,有像蛇吞了猎物鼓出一个个包的,还有根本搓不圆的扁“鱼儿”。
在妈妈和两个姐姐的耐心的教导下,我俩也逐渐掌握了这一技艺,到现在仍然可以信手拈来,施展一番。
我们全家人都很爱吃搓鱼儿。
高中住校回家的周末、劳动归来疲惫的傍晚、不出去劳动的下雨下雪天、从外归来的假期,妈妈都会钻进厨房做搓鱼儿。
手脚麻利的妈妈十来分钟时间就能活好面,洗好洋芋。
这时候,我们姐妹几个便都进厨房帮忙搓面鱼儿。妈妈开始切洋芋炒洋芋、炝葱蒜、切酸菜。
大人孩子一同忙碌半个小时后,我们的劳动成果——搓好的面鱼儿已整整齐齐摆在面板上。
妈妈开始下面,面鱼儿迫不及待“跳”进沸腾的锅里,锅开了,它们随着沸水上下翻腾,果真似在水里游泳的鱼儿。再添一次凉水煮开就可以出锅了。
“鱼儿们”终于到了我们的碗里。家人围坐炕桌,开始享受美食。
先调上油泼辣子、陈醋、炝葱花或者炝韭菜拌匀,再搭配上妈妈炒的洋芋丝和家里自制的酸菜——嘿,写不下去了,口水已湿了键盘。
小时候吃搓鱼儿,除非逢年过节,平时基本没有荤菜搭配。但只要有“灵魂伴侣”炒洋芋丝和酸菜,搓鱼儿便特别美味。
随和的青稞面很谦虚、很充分地接纳了各种调料的香味,再搭配永远吃不腻的洋芋丝和酸冽爽口的腌酸菜,爽滑顺溜中散发着青稞面别样的清香,搓鱼儿的筋道滋味就在口中久久回旋……往嘴里扒拉着搓鱼儿面,心里感觉这就是世间最美的食物了!
想起一句话:“极致的美食只留给最勤劳的人们。”
劳动人民为自己创造出搓鱼儿这样一种极致美食,就是犒劳自己的辛苦劳作吧!
恋家的人儿
长大了,我们姐妹三个各奔东西。每次回老家,妈妈和二姐都会给我们做搓鱼儿面。
妈妈知道她的女儿们爱吃,她老弟、小姑子、小叔子都爱吃,她常年储备着随时能用的宝贝青稞面。
快70岁的人了,但妈妈手脚依然麻利,依然很精准地掌握着面、水、碱面和黄蒿籽儿的比例,依然能一次搓出两根长而匀称的鱼儿面,依然能快速炒出香喷喷的洋芋丝。二姐也早就熟练地继承了这一技艺。
只要我们说想吃,她俩就毫不犹豫开始和面、搓面鱼儿。好像做搓鱼儿就如我们烧壶茶那么简单。
她俩做出来的搓鱼儿还是小时候的味道。
现在,搭配搓鱼儿吃的调料丰富了,除了有辣子、醋,还有香油、生抽、耗油、各种酱料;蔬菜也更为丰富,荤菜顿顿都有,但我们每次吃空盘子的还是炒洋芋丝和酸菜。
吃完满满一盘子已经十分饱了,但仍抗拒不了美味,况且也知道回到自己的小天地没法吃到地道的搓鱼儿了。于是再吃完妈妈“分配”的第二盘子,每每吃到十二分饱以上。
最后,还得再舀点面汤喝。其他面汤我是不爱喝的,但下面鱼儿的汤多饱都得再来点。
带碱味儿的浓浓的汤汁涮着盘子里的韭菜渣喝下去,一顿搓鱼儿餐才很圆满地结束。
最喜欢夏天回家的时候,和家人围坐在老家院子里的简易桌子旁,大大的太阳伞下,一家人吃着搓鱼儿,说说笑笑。
我们长大了,走得远了,但从未走出过妈妈的呵护,从未淡化对家的依恋,从未忘记地道的家乡美食。
很喜欢《舌尖上的中国》中的一句话:“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我想,这味道就是搓鱼儿面的味道,是妈妈做的家乡美食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我们在各自的路上坚定地追寻着光和梦想,但也从未忘记过来自哪里。
小时候总盼着有吃不完的白面,现在可以吃到一切想吃的美味佳肴了,但最眷恋的还是一碗洋芋丝,是一碟子腌酸菜,是一盘子搓鱼儿面。
那顽固的家乡味儿到底是什么呢?它不言不语,却每每回荡心间,它不争不闹,却占据了整个宠爱。它那么贴心,那么真切,又那么平和,总让人内心充满力量。
天脑蛋,青海门源人,喜欢分享美好,青海读书会签约作者。主播:珍珠,喜爱播音,向阳生长。